文章來源:家頁
在過去20多年的出海探索中,中國家居產業已從最初簡單粗放的代加工模式,發展至海外建廠、品牌并購、跨境電商、技術輸出、分銷合作等出海模式,家居企業在海外市場上的布局已越來越多元化。
在地產紅利消退,消費需求放緩的背景下,更多國內家居企業開始勇闖“海外”,家居企業從“內卷”轉向“外卷”,希望能通過轉換航道找到新的增量市場。
隨著合作模式的多樣化,對“出?!避S躍欲試的還有智能家居企業。
隨著人工智能大模型的落地,智能家居行業或將再生“變量”。
如今已有一批智能家居企業開始搶灘東南亞市場,但布局智能家居市場的“真空區”,到底是彎道超車的新機會,還是向難而行的棘手嘗試?
家居“航海時代”,機遇與挑戰并存
受益于出口政策紅利、完善供應鏈、低人工成本以及成熟的生產工藝優勢,我國家居行業的出海之路早從90年代就開始發展起來,沙發、床墊等軟體家居企業正是家居出?!氨亲妗?。
不過,在2008年金融危機后,由于歐美日等發達國家的經濟增長持續低迷,再加上貿易摩擦的驅動,家居出口對歐美等國家的依賴開始減少,產能出海則是新方向。
2018年開始,樂歌、夢百合、顧家、敏華、曲美等一批家居企業開始通過海外建廠、海外投資等方式拓展家居版圖。
近年,雖然國際貿易受疫情、地緣政治、供應鏈危機的影響而表現疲軟,不過國內家居企業在熬過了疫情的“陣痛期”后,出海步伐仍在加速。
今年以來,不僅傳統家具領域,陶瓷、新材料、家電、智能家居領域都有不少企業開始發力海外業務。
今年7月,PVC彈性地板生產商愛麗家居宣布將投資不超過3000萬美元建立建墨西哥生產基地;TCL宣布與印度Resojet合資共建洗衣機工廠;海爾在埃及的生態園也在今年3月舉行了奠基儀式。
不過,相較于大手筆的海外投建,近年家居企業出海也呈現出越來越“輕量化”的趨勢。
尚品宅配與緬甸最大家具公司Sweety Home合作開拓緬甸定制家居市場;志邦家居在新加坡、柬埔寨、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地開設海外零售店;中源家居通過租賃海外倉推進跨境業務發展等。
國際貿易摩擦的不確定性,物流、匯率、關稅等頻繁變動,是導致家居企業選擇相對保守外拓戰略的主要原因。
除此之外,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家居行業的銷售渠道也有了較大變化,跨境電商、獨立站、直播帶貨等銷售形式不斷崛起,讓家居廠商意識到與當地渠道商合作共贏才是新趨勢。
在這一背景下,順應互聯網時代而生的智能家居則迎來了加速發展的良機。
據Shoptop《2023智慧生活出海趨勢報告》顯示,2023年全球智能家居市場收入總額預計將達到1393億美元,預計未來四年將以60.01%增速在2027年達2229億美元。
智能家居蟄伏20多年但仍難成體系,但隨著人工智能大模型的落地,智能家居行業或已到了變革的轉折點。
不過,智能家居在歐美市場已經有超過30%的市場滲透率,而在中國市場則僅有16%左右;在東南亞市場,除了馬來西亞、泰國和印度尼西亞之外,其它國家的滲透率均未超過10%。
可以看出,中國智能家居產業雖然發展時間不短,但產業成熟度仍不算高。
對于國內智能家居廠商而言,在中國市場仍“嗷嗷待哺”之際開始跨國探索,就像是在大航海時代,廠商還沒走完一張地圖,就迫切地想要打開下一張地圖,當中有喜也有憂。
“喜”的是相比國內市場的激烈競爭,海外的市場空間與競爭格局都要稍顯溫和,許多廠商在國內已經打磨出成熟爆品,競爭力更為充足。
“憂”的是目前東南亞智能家居產業仍處于探索階段,適用于中國的策略不一定適用于東南亞市場,這意味著廠商需要及時調整策略,這也是搶灘“真空區”的難點。
瞄準電商機遇,智能家居“一路向南”
不過,雖然仍有很多不確定性,但相較于發展較為成熟的歐美市場,亞太區的智能家居市場所蘊藏的巨大商機,實在足夠讓人心動。
以馬來西亞為例,在2019-2021年間,馬來西亞智能家居市場規模維持著約25.5%的年均復合增長率,并且預計將在2023年突破至2.3億美元。
而在泰國,據調研機構DataReportal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第三季度,大約有6.7%的泰國人口擁有智能家居設備,而在2019年,同期數據僅為3.7%,滲透率已經翻倍。
東南亞市場成為智能家居廠商眼中的“香餑餑”,一則是因為自身的滲透率基數低,在數字經濟加速發展的帶動下,智能家居的市場規模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2022東南亞數字經濟報告》顯示,預計東南亞數字經濟市場規模將在2030年達到1萬億美元規模,未來將保持每年6% 的增長速度。其中,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泰國和越南六個國家的整體互聯網滲透率高達76%。
二則,當前東南亞市場中的智能家居品牌集中度并不高,除了robot品牌占比超10%,其他品牌的占比都低于5%,這為其他新銳品牌提供了較大的入主空間。
三則,跟國內智能家居的發展路徑相似,物聯網設施的不斷完善是智能家居發展的基礎,但核心還是消費者需求的不斷升級。
以掃地機器人為代表的智能家電,以及以智能門鎖為代表的智能安防,其迎合的正是新一代年輕消費者“又宅又懶”的個性特質。
當代的“家”涵蓋了娛樂、工作、會客等需求,消費者在家待的時間越多,他們越希望擁有一個舒適的家,而智能家居則正好切合了他們“幫助解決家務” “提升生活品質” “保障家居安全”這樣的消費需求。
截至2022年,娛樂類、安全類、舒適與照明類三大細分智能家居品類,在東南亞市場中擁有最多用戶數,這跟用戶的需求也是密切相關的。
東南亞智能家居市場的快速發展吸引了眾多國內智能家居企業的關注涵蓋智能家居連接、智能安防、智能照明、家庭機器人等多個領域。
從這些品牌的發展情況來看,中國智能家居企業的優勢也非常明顯。
首先,是產品力所帶來的“降維打擊”。
以智能清潔電器產品為例,國內品牌更快速和豐富的產品迭代、優質的技術研發實力、更高的清潔效率和性價比,對海外本土品牌造成巨大的沖擊,尤其是中高端市場。
截至2023年上半年,中國品牌出口的掃地機占據海外市場將近50%的份額,其中東南亞和歐洲的占比最高,分別是68%和55%。
其次,則是豐富產品矩陣帶來的生態力。
智能家居并非由單一品類就能支撐起來,而是需要整個智能生態來實現聯動,因此,智慧場景則比智能單品更能解決消費者的真實痛點。
海爾、美的等國內頭部家電企業早已打造出系列的智慧生活場景,比如智慧客廳、智慧廚房、智慧臥室等。
在全球大家電逐漸完成普及的階段,智能生活場景也能支撐起智能家居在東南亞市場的持續增長。
智能化不斷加速誰能率先搶灘成功?
誠然,中國智能家居企業在國內市場所積累的經驗,為它們帶來了先機,但要拓展陌生的海外市場,它們的挑戰也不少。
首先,是消費習慣的問題。雖然近年東南亞國家的數字化基建已不斷成熟,電商規模也在不斷提升,但與國內市場相比,線上網購仍不是主流。
泰國通訊服務商、智能家居產品提供方T3科技透露,盡管這幾年泰國的線上銷售份額在持續增長,但其70%的訂單仍然來自線下交易。
其次,則是消費習慣的不同。雖然近年東南亞國家逐漸年輕化的消費群體,他們對智能家居及相關設備的接受度較高,但與國內消費群體相比,東南亞消費者對產品價格的敏感性更高。這意味著要讓傳統消費群體快速接受智能家居,恐怕廠商還要先過“價格關”。
最后,則是智能生態的構建。與國內相比,東南亞用戶對于智能家居的隱私安全更加重視,行業標準、數據安全問題則變得更加重要。這意味著要推動東南亞智能家居市場的發展,首先解決的是設備連接的問題。
不過,這些難題與國內市場過去的發展趨勢也有不少相似之處,國內消費者對智能家居也是由不了解、不認可,逐步發展至如今的全屋智能生態,核心在于將硬件、軟件和生態三個維度打造成一個閉環,以此來提升用戶的使用體驗。
從硬件的角度來看,智能家居產品的研發設計應該考慮海外市場的本土化需求,以更好滿足當地消費者的需求。
比如海爾為了滿足泰國當地人無冰不歡的需求,特別推出了可快速制作爽口冰沙的冰箱;針對熱帶高頻的洗衣需求,推出超靜音大筒徑滾筒洗衣機,更節能高效。即便2022年泰國家電行業整體下跌了7%,但海爾智家的銷售額反而逆增15%。
另外,由于東南亞消費者對智能家居的整體認可程度還有待提高,因此不少中國廠商在進入東南亞市場時,也會優先從智能開關、智能插座等小產品入手,進而逐漸打開市場。
從軟件的角度出發,則需要智能家居企業不斷提升服務力。近年,不少國內智能家居廠商進軍東南亞市場都優先選擇與當地渠道商進行合作。
一則可以快速擴大品牌在當地的影響力;二則是因為“猛虎不及地頭蛇”,在文化理解、售后服務方面,當地的經銷合作伙伴往往能提供更高品質的服務。
早在2017年,小米便宣布聯手銷售伙伴VST ECS(泰國)正式進入泰國,在當地進行生態鏈產品的銷售。今年,智能家居解決方案商涂鴉智能則選擇與泰國當地的地產商、通信設備廠商共同合作來進行產品落地。
從生態角度出發,最大的“攔路虎”是不同設備的串聯問題。
對于更注重隱私的海外消費者而言,生態問題更是智能家居在海外市場推進的一大障礙。但隨著智能物聯網的不斷發展,智能家居的生態串聯問題也有了新的解題思路。
一方面,以華為為代表的科技公司已自研出更具兼容性的操作系統。
另一方面,Matter協議的誕生,則能更好幫助這樣的智能家居解決方案商解決不同品牌物聯網產品之間的不兼容問題。
當然,無論選擇哪種形式,對智能家居廠商而言都是一大助力,只有實現真正的互聯互通,智能家居才能從“單品智能”時代快速發展至 “全屋智能”,而這才是人類未來的真正暢想。
隨著消費者對于智能化、個性化需求的進一步增加,智能家居市場的潛力是有目共睹的,未來更將會有越來越多中國廠商走出國門,實現在全球進行品牌傳播。
但在這個過程中,國際市場的機遇和誘惑是并存的,除了要考慮國外市場需求之外,還有國際貿易風險、國外政府法律、國情文化差異等不確定性因素在影響著企業的發展。
智能家居時代的全面到來,不僅需要一個企業的“狂飆”,而是一批優秀企業的共同開拓,才能為消費者帶來“全面智能”的生活體驗。
作者: 楷楷